股查查
三次创业,创造了三次第一,杨红旗凭借着自己超前的视野和敢想敢干的作风,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初中毕业后,双腿不便的杨红旗看到同村的残疾人靠着做衣服的手艺养活自己,便前往烟台农业技术学校学了2年服装裁剪,毕业后又跟着师傅实践了1年,便在市场上支了摊,打算独当一面。
创业没有坦途。19岁的杨红旗和他的小摊在市场上仿佛是隐形的,邻居偶然看到这一场景,特意扯了一块布让杨红旗为他做条裤子,从此,隐形的僵局才被打破。“其实邻居完全可以到家里给我布,但他为了帮我,特意跑到市场上,让其他人看到这个师傅虽小但技术是可以信任的。”杨红旗回忆道。
从此,杨红旗的裁缝生活开始步入正轨,在市场收布料,回到家里的小作坊进行加工。很快,杨红旗告别家庭模式,租了店面,有了自己的第一家裁缝店。“当时做衣服主要靠传帮带,衣服样式也很少,我意识到想发展必须学习新技术,便决定去外地学习。”杨红旗说。说做就做股查查,23岁的杨红旗,带着满腔热血,出发前往未知的远方,从大连到丹东,杨红旗边走边寻找可以落脚之地,最终在丹东一厂落定,一边工作一边考取服装设计师证。
学成归乡时,杨红旗带回了全新的技术和设计风格,在蓬莱区掀起了一场革新风暴。“我又开了新的店面,同时办培训班,让更多人学习新技术,因为敢于创新,我从服装行业的后进者干成了带头人,当时红旗制衣在整个蓬莱都很有名。”杨红旗回想起过去仍十分自豪。随着外贸的繁荣,杨红旗开始跟大厂对接,专接外贸单,顶峰时,杨红旗的制衣厂员工达到100多人。
随着网络的兴起,杨红旗敏锐地感知到这一行业的巨大前景,于是他大笔一挥,将原来的服装厂房改成网吧,在大城市只有一两家网吧的那个年代,杨红旗在农村开了第一家拥有十几台电脑的网吧。“我开网吧的初心是希望更多农村人通过网络接触外面的信息,学习新技术,因为我自己通过网络学到很多。”杨红旗说。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,有的人利用网络学习,有的人则沉溺其中,杨红旗在认识到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后,果断中止了网吧的运营。“我将这十几台电脑捐给了蓬莱区残联,这些电脑被用来给残疾人进行技术培训,也算物尽其用。”杨红旗说。
2003年,无花果兴起,杨红旗所在的蓬莱区北沟镇有大量农民跟种无花果导致滞销,杨红旗通过网络积极为农民们寻找销路股查查,也让自己与食品加工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“当时的食品加工厂没有做无花果加工的,由于我能提供充足的原料,加工厂研制出无花果干出口国外,而我也因此发现了商机,2008年成立红旗果业专业合作社,一边跟果农合作,参与种植,统一标准、统一管理,一边自己开加工厂,自产自销。”杨红旗说。做鲜果加工,烘干技术很关键,在当时完全没有技术参数的情况下,杨红旗购买各类设备研究怎样高效高质烘干。“最终我发现冷烘干效果最好,便向周边的加工厂分享了这门技术,现在北沟镇几乎所有的加工厂都用着这项技术。”杨红旗说。
有了丰富的创业经验,杨红旗便想帮助更多残疾人创业,于是加入蓬莱区残联,并组建残疾人创业孵化中心,全力以赴为更多残疾人服务。“残疾人想创业首先需要有技术,所以我们组织各类技能培训,电脑、直播甚至AI,只要有适合残疾人的技术,我们都会安排课程。”杨红旗说。
孵化中心每年会安排2到3期技能培训,一期招收30人左右,进行为期一周的技能培训,为了让更多不良于行的残疾人能参加培训,杨红旗经常搬着电脑和课件下乡。“蓬莱区的各个村我几乎都跑过,看着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学到的技术重新找回自信,找到生活的支点,我觉得特别值。”杨红旗说。
为了能帮助更多残疾人,杨红旗一直在更新自己的知识库。“只有自己学会了才能教给残疾人,所以我不停地在学习,考了网络营销师、心理咨询师,现在在努力学习AI,我身上的使命感让我不能停下来。”杨红旗感慨道。
自2016年加入蓬莱区残联到现在,杨红旗已经帮扶了3000多名残疾人学技能、就业创业,如今的杨红旗想尽快找到接班人,他说:“我可以退休,但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这件事不能停。”
记者王瑶摄影报道股查查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